【#編輯OOXX】
「人心之善惡由面相可知一二,而人之生死存亡,由容貌也可知一二。」──《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》
臨床上,有些醫師能敏銳地看出一個病患的生命是否臨到末期。一位八十歲的督察長,是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明志醫師的病患,進入癌症末期,住到張明志醫師的病房。此時張醫師發現這位一直以來都修養很好的病患「面色沉黯,眉頭不展」,判斷存活期可能不到三個月。
這名患者很快便放下生死,決定接受安寧治療,而後,他不僅睡眠狀況很好,容光也開展許多。張醫師形容這名患者有了容貌上的變化,「莊嚴之相一日日浮現」,心情也是恬靜、微帶喜悅的。
容貌的改變,不僅反映生命跡象,也顯現出一個人的靈性修為。張明志醫師在《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》中,藉由前面這位督察長的故事告訴我們:無法放下生死的人,愈生命末期,愈是走得辛苦;而能安然處之的人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。
書中有句話我很喜歡:「不愛惜心靈的人,不會在意自己容貌的改變。」張明志醫師所寫的,雖是臨終照護的心、靈關懷,實際上要談的是的生死觀與「放下」的課題。但再拉遠一點看,靈性修為應是日常的累積,而非到了生命末期才趕緊抱佛腳,所以這本書也能看作是無病無痛者提升靈性的極佳教材。
-
話說某天情緒不佳,照鏡子時還真發現自己眼裡無光。那黯然模樣,是怎樣睜大雙眼、強打精神也掩飾不了的。不敢說自己是愛惜心靈的人,但看了張醫師的書,確實會在意起自己由內散發出來的氣場和容貌,開始練習觀照內心。
連假後的第一天,你各位不妨也照照鏡子,看看自己是眼裡有光,還是黯然失神😱
(小九子)
圖片來源:Unsplash